自动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定仪(依据ASTM D6278或SH/T 0803标准)用于评估含粘度指数改进剂(如OCP、PMA)润滑油在高剪切条件下的粘度保持能力,是润滑油研发与质量控制的关键设备。其测试结果直接影响产品是否满足API、ACEA等认证要求,因此定期校准至关重要。
核心校准参数包括三项:
转子转速精度:标准要求转速为10,000±50 rpm(D6278)或按特定程序设定。使用高精度光电转速计实测转子实际转速,偏差应≤±0.5%。若超差,需检查电机驱动系统或更换编码器。
剪切时间控制:通常为30分钟,计时误差应≤±5秒。通过外部秒表或数据采集系统验证仪器内置计时器准确性。
样品温度稳定性:虽然剪切过程为绝热,但初始油温需精确控制(通常25±0.5℃)。使用经计量认证的PT100温度探头验证恒温浴或预热模块精度。

辅助校准项同样关键:
转子与定子间隙:标准间隙为0.18–0.22 mm。长期使用后磨损会导致剪切强度下降。建议每500次测试后用塞规检测,超差需更换转子组件;
粘度计配套校准:剪切前后运动粘度需用同一台经检定的毛细管粘度计或自动粘度仪测定,确保粘度变化仅由剪切引起,而非测量系统漂移;
重复性验证:使用标准参考油(如IRM 909)进行重复测试,粘度损失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应≤2%。
操作建议:
校准前清洗转子腔体,避免残留油膜影响流体动力学;
使用原厂校准工具包,避免第三方配件引入误差;
建立校准档案,记录每次校准数据与调整参数,便于趋势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端设备已集成自诊断功能,可实时监测转速与温度异常。但即便如此,仍需每年由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进行全项检定。
总之,自动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试的“准”,源于设备状态的“稳”。只有通过系统化、周期性的校准,才能确保每一组粘度损失数据真实反映油品性能,为配方优化与产品认证提供可靠依据。